已經很多討論資訊不再贅述。 很多藝文朋友推,但自己說真的沒很喜歡。大概就如同電影迂迴劇情,在覺得無聊時,喔 ,又出現好像有些新意,然後又開始無聊,最後則是B級片,OK好喔。 雷文防雷資訊頁 ~*-*~*-*~*-*~*-*~*-*~*-*~*-*~*-*~*-*~*-*~*-*~*-*~ ~~~~~~~~~~~~~~~~~~~ 雷文 主文分隔線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https://reurl.cc/adOpYY (發表在方格子的原文含圖片) 《懼裂》以黛咪摩爾的演員生命史建構電影的方式並不陌生,想到墨西哥三傑Alejandro G. Inarritu的《鳥人》,但相對似乎深刻多了,即使是音畫的實驗性處理令人想到十年 前的錄像藝術感,如Laure Prouvost(註1),同時聯想到導演的年齡會在自己作品翻玩 的年輕時看的電影經典。那麼是不是作者小時候印象中黛咪摩爾演藝生涯日正當中,並且 跟布魯斯威利的婚姻也是轟動一時,成了後來時間傷逝的創作契機。 於是抱著某種懷舊感,《懼裂》結合當前生物科技殖株(Cloning)的背景,劇本自我繁 殖的時間設定確實是有趣的,本來會想說英文片名Substance是物質在哪裡?分明很心靈 (女主角意志),但仔細想想確實以肉身汰舊換新的設定帶出的時間感,面對媚俗現世不 斷紛擾變化,人類肉身物質存在的當下即刻,劇本很巧妙地不以統一的意志來涵蓋年輕的 複製自我,而是年輕的複製自我有自己的想法,想當然或許也是可以推測是主角年輕時想 紅的野心,進而變成「啃老族」。 想想整套自我複製的邏輯,不就是黑格爾+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史觀嗎?不也正是,從人 的意識中如何面對外界變化,在對立/統一,如電影中黃色粘土的兩顆與一顆,自身正反 的辯證之中。以否定的否定(正反不斷相互推翻),甚至劇情的框架就是否定(往往是嘲 諷感 )來獲得觀眾「肯定」電影自身,故事得以不斷推動運行。(註2) 即使《懼裂》在音畫形式實驗,大量廣角、類VR的身體感沉浸式體驗,與似曾相似場景的 致敬(《鬼店》的透視地毯、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白色房間與配樂等等)構成的寓言形式 ,表面上對於「現世」影視產業父權、消費慾望的嘲諷,同時末段的B級片走向看到一種 對影像史的懷舊感,大量的血漿噴灑觀眾,想到《新空房禁地》的血腥除草機。 依舊會想到被低估的大衛柯能堡的《未來犯罪》(註3),用著驚駭群眾的抽象肉塊,給 出對於肉身未來的哲思,相對《懼裂》給不出什麼新意的「歷史終結」:人類命運不斷被 灰燼、掩埋,前人犧牲的血肉被清洗消失,於是亮點是劇本末段綻放著一絲以「錯誤美學 」演譯著堪稱最不黑格爾的尼采時刻:殺死自身的未來,同時也是過去,得以求生。藉此 已經不知經歷多少迂迴轉折的劇本,鋪陳著最後異形肉塊的降生。 於是發現電影花了一大番功夫只是證實這(我們早已習慣的)後現代時刻? (註1) 如同2014台北雙年展的參展的法國藝術家Laure Prouvost 擅長抽象感受性音畫造型性錄 像,同時2012 英國透納獎Elizabeth Price也會用廣告影片的字卡特效,這類影像聲音編 排的有其時代性特徵。 (註2) 如此藉由否定他者(物)的自我肯定,形上學式的意義確定,一如電影形式上賦予符號的 確定性容易讓觀眾入戲,卻變得有點無聊。 詳見個人讀尼采《道德的系譜》筆記 https://notfind2017.blogspot.com/2024/01/nietzsche (註3) 詳見筆者《未來犯罪》一文 https://notfind2017.blogspot.com/2023/01/crimes-of-future -- https://notfind2017.blogspot.com/ 拉特飯 - 以商業力量進入獨立市場 --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-club.com.tw), 來自: 36.231.20.61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ptt-club.com.tw/movie/M.1730624867.A.39C
muching : 推 11/03 19:40